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
正在阅读:爬山、上坡骑行如何不伤膝盖?
首页> 健康频道 > 正文

爬山、上坡骑行如何不伤膝盖?

来源:新华网2025-05-27 10:16

  爬山和骑行都是备受欢迎的户外运动,既能锻炼身体,又能欣赏自然美景。然而,在享受运动的同时,膝关节的健康也应高度重视。

  爬山 骑行真的伤膝盖吗?

  真相是↓

  姿势不对伤膝盖

  爬山的时候髌股关节压力拉满,相当于把数倍体重压力怼在膝盖上!

  下山时半月板直接变“夹心饼干”,股骨和胫骨疯狂摩擦,造成半月板损伤。

  许多人爬完山后,膝关节会出现肿胀、疼痛的感觉,这主要是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和不正确的登山姿势导致的膝关节损伤。

  爬山时如何保护膝盖呢?下面几个小技巧帮助您保护膝盖:

  四个小技巧,上山更轻松

  1.外八字:上山时采用“外八字”步伐,双脚脚尖自然外展约15°,脚跟先着地,充分调动臀大肌和大腿后侧肌群发力。这样可以减轻小腿肌肉的负担,延缓疲劳。

  2.小步伐:上山时步幅不宜过大,否则不利于身体维持平衡。在平地或缓坡上,采用“两步吸气、两步呼气”的深呼吸节奏,有助于提升氧气摄取效率,避免因大口喘气而引发缺氧感。负重行进时,可尝试“三步吸气、两步呼气”的节奏,进一步提高耐力和持久性。

  3.重心转移:固定落地点之后,重心要随之转移到前进的腿上,接下来再跨出下一步,交替行进移动重心。

  4.头、腰、脚三点一线:上坡的时候背部要挺直,保证头部、腰部和脚踝三点成一条直线,这样可以对身体起到支撑作用。

  四个小技巧,下山走得稳

  1.小碎步:下山的时候坡度变陡,建议采用小碎步的方式行进,步幅不超过一脚的长度为宜。

  2.侧身法:遇到陡坡或陡坎的时候,为了让脚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,同时保持身体稳定,通常要采用侧身的姿势。让坡下脚先迈出,重心放在后面的支撑腿上,如有必要,还需要用双手来辅助身体的平衡。

  3.之字形走法:如果上山或下山坡度较大,可以采用之字形走法,让下肢肌群均匀受力,避免同部位肌肉快速力竭。

  4、正确使用登山杖:上坡缩短5厘米,下山加长5厘米。

  根据地形调整登山杖长度:平地时肘部弯曲约90°,上坡时缩短约5厘米,下坡时加长约5厘米。合理使用腕带,将力量传导到手腕,通过“推撑”地面前进,而不是简单杵地。

  骑行的时候,由于脚反复弯曲、伸直,膝关节不断摩擦,髌骨容易劳损。骑行时如何保护膝盖呢?小技巧帮助您保护膝盖:

  1.车座高度调对,膝盖压力减半

  选一辆合适的自行车,就像找一双合脚的鞋。车架大小要和你的身高、腿长匹配,跨在车上时,双脚能着地,裆部和车架之间还有点空隙。

  车座高度也很关键。正确的高度是:坐在车座上,脚跟放在踏板上,腿能伸直,膝盖微微弯曲。车把高度和宽度也很重要,高度和车座差5-10厘米。

  2.规范姿势:做个“优雅”的骑行者

  骑行姿势就像建筑的基石,姿势对了,骑行才稳。上半身要放松,背部挺直,双手轻轻握住车把,肘部微屈,眼睛平视前方。腿部姿势也很重要,用大腿和臀部发力,小腿辅助,膝盖要和脚踏在一条线上,别内扣或外八。

  3.控制强度:别让膝盖“过劳”

  骑行前的热身很重要,要活动膝关节、拉伸腿部肌肉,骑行强度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。新手可以从短距离、低强度开始,每次骑10-15公里,每周2-3次,慢慢增加距离。骑行时间长了,身体会疲劳,膝盖也容易受伤,每隔30-40分钟休息一下,每天骑行时间控制在2-3小时以内。

  哪些人不宜登山和骑行?

  1.关节疾病患者:登山的时候需要频繁上下台阶,这个动作给膝关节的压力很大。对于膝骨关节炎、半月板损伤、关节退行性病变、足跟痛、跟骨骨刺等患者来说,登山需要量力而行,切勿盲目跟风。

  2.肥胖群体:上山时膝关节承受的重量约是体重的数倍;下山时膝盖受到的冲击力比上山更大。

  3.老年群体:老年人体内各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,登山会加重心脏负荷容易引起旧病复发,特别是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老年人更不适合爬山运动。

  医生提示:膝关节其实是“越用越少”的,尤其是膝软骨,一旦磨损则不能修复,只能更换。

  不建议网友将爬山、爬楼,作为日常锻炼方式。

  车友们骑行时选择平路骑行,尽量不进行长坡、陡坡骑行。

  新华网新闻中心

  新华网安徽频道

  联合出品

[ 责编:李然 ]
阅读剩余全文(

相关阅读

您此时的心情

光明云投
新闻表情排行 /
  • 开心
     
    0
  • 难过
     
    0
  • 点赞
     
    0
  • 飘过
     
    0

视觉焦点

  • 市场监管总局整治老年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

  • 学生体育运动,期待更多新探索

独家策划

推荐阅读
嘉宾: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2 17:3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
2021-04-20 14:38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22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1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5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0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6:4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9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8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