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
正在阅读:拯救失眠,科学慎重服用褪黑素
首页> 健康频道 > 正文

拯救失眠,科学慎重服用褪黑素

来源:中国妇女报2023-03-29 09:56

 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良好睡眠,健康之源”。一项调查显示,62%的“90后”消费者购买过网红助眠产品。蒸汽眼罩、助眠枕头、白噪音App……其中人气最高的,就是褪黑素。作为人体中天然存在、与睡眠有关的一种物质,褪黑素自带“健康催眠”光环。于是,面对失眠问题,服用褪黑素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。

  刷完这集电视剧就睡,再打一局游戏就睡,再刷几个短视频就睡……终于放下手机,关灯决定睡了,却翻来覆去睡不着;半夜醒来,眼睁睁看着窗外的天越来越亮;明明睡了一夜,睡眠质量却不高,感觉浑身提不起劲儿……这些情况在现代人中恐怕并不少见。

 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今年的主题是“良好睡眠,健康之源”。《中国睡眠研究报告(2023)》显示,随着年龄的增长,总体上受访者的睡眠时长呈缩短趋势,睡眠质量自评呈下降趋势,47.2%的受访者认为失眠后会心烦、急躁,依赖药物促进睡眠的倾向有增加的趋势。另外,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在世界睡眠日发表的一项研究,通过综合评估夜间睡眠时长、午睡时长、睡眠质量等睡眠行为,发现:夜间睡眠时间约8小时、总睡眠时间(夜间和午睡时间总和)约8.5小时的中老年人群慢病共病进展风险最低,而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且睡眠质量差的人群发生共病进展的风险最高。

  “失眠”不等于“失眠症”:走出睡眠误区

  睡眠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,几乎影响所有的生理系统。不良的睡眠习惯会导致失眠、疲劳、焦虑、抑郁等问题,并可能增加慢性疾病的风险。工作或学习压力是导致现代人失眠或产生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,而酒精或咖啡因的过度摄取、手机成瘾、睡眠环境等内外部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。

  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朱梅介绍,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。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失眠,首先要看入睡是否困难,若躺下后30分钟内无法入睡,一整夜觉醒的次数大于等于2次,存在早醒和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,或总睡眠时间少于6个小时,就意味着存在失眠问题。“长期失眠会导致白天精力不足、思考困难、注意力难以集中或情绪不稳定、焦虑、抑郁等。还会造成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下降,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,增加糖尿病、肥胖、高脂血症的患病风险。”

  朱梅说,造成失眠最常见的是精神原因,如精神紧张、焦虑、抑郁、恐惧、兴奋等;其次还有躯体因素,如疼痛、鼻塞、咳嗽或频繁起夜等问题;另外,生活环境、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失眠,服用某些药物或者脑部病理性因素与失眠都有可能存在直接关系。

  朱梅特别提醒,要走出关于睡眠的一些误区。

  误区一:失眠=失眠症。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,但并不是都患上了失眠症。只是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,且一定影响到白天的日常活动时,可以称之为“失眠症”。所以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的帽子,越是在意失眠,越会导致晚上睡不好。

  误区二:睡的时间长=睡得好。不是睡的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,即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好坏的判断标准。每个人有个体差异,有些人可能睡6小时就能恢复体力,而有些人则可能需要8小时的睡眠才能从疲劳中恢复过来。所以判断睡眠质量,要看早上醒来后是不是体力、精力都得到了恢复,头脑是否清醒,白天的工作是否有效率。当上述这些都可以用“是”来肯定回答,说明睡眠质量很高。

  误区三:睡眠可以补回来。有些人认为一天不睡不要紧,后面几天多睡会儿就可以补回来。而有一句健康谚语:“一夜不睡,十日不醒。”意思是说一个晚上不睡觉,即使是睡上十日,也无法把一个晚上不睡的损失补回来,所以说睡眠是补不回来的。

  误区四:打呼噜=睡得好。很多人认为打呼噜的人睡得香,其实并非如此。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以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。资料显示,4个打呼噜的人里就有1个是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。随着年龄或者体重的增加,剩下3个也可能进展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影响全身各个系统,常见的比如高血压、心脏缺血缺氧、冠心病、代谢紊乱,更严重的可能引起脑梗、认知功能障碍,甚至引发猝死。

  另外,小朋友睡觉打呼噜,大部分是由于腺样体肥大引起的,时间一长,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生长发育,而外在的表现就是颌面容貌的变化。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王小轶提醒家长,儿童三岁以后,要密切关注其睡眠中的呼吸状况,尤其是仰卧位的睡眠状况。孩子如果长期打鼾,家长一定及时带孩子就诊,必要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。

  睡眠和精神、情绪问题密切相关,因此失眠的治疗往往需要“身心同治”。“大部分焦虑、抑郁患者都有睡眠障碍,单纯使用睡眠药物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需要配合抗抑郁、抗焦虑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表示,治疗睡眠问题需要从单纯的生物模式转向社会、生物、精神、心理综合治疗。

  科学慎重服用褪黑素,不能当药品更不能当保健品

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睡不着已成为当代人的通病。一项调查显示,62%的“90后”消费者购买过网红助眠产品。蒸汽眼罩、助眠枕头、白噪音App……其中人气最高的,就是褪黑素。作为人体中天然存在、与睡眠有关的一种物质,褪黑素自带“健康催眠”光环。于是,面对失眠问题,服用褪黑素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。

  褪黑素是由大脑松果体合成的一种激素,也被称为黑夜荷尔蒙,是帮助身体进入到夜晚模式的重要信使。目前的研究发现,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,在白天较低,入夜后开始逐渐升高,在23点至凌晨3点达到高峰,然后在天亮前急剧下降。当外界光线明亮的时候,褪黑素的分泌会被抑制,当外界光线昏暗时,就会刺激褪黑素的分泌,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并维持良好的睡眠。

  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特点,外源性褪黑素自1950年问世后,在全世界曾兴起了一股热潮。但随着各种研究的深入和患者服用后的不良表现,这股热潮又逐步褪去。欧洲很多国家认为使用褪黑素应该采取谨慎的态度,不得在药店自由销售。

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,世界各国对褪黑素的使用标准都不一样,在英国是处方药,在中国、美国等国家,被当作保健品使用。据统计,从1996年~2015年,我国已批准声称能改善睡眠的740个保健品种,含褪黑素类的产品就有164个,可算是睡眠界的“明星产品”。

  选择产品时,注意褪黑素浓度。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李凯提醒,市售褪黑素的剂量往往比较大 (5~20mg),比生理需要的剂量 (0.3~0.5mg)高很多,如果购买的是片剂,可以掰开服用。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,0.1~0.3mg褪黑素可以改善睡眠,0.3~0.5mg褪黑素可以改善因为昼夜节律障碍而引起的失眠。更高的剂量并不能带来获益,反而存在过量风险。除非医师建议,否则应避免大剂量长期服用褪黑素。

  国内外公认比较适合服用褪黑素的人群。一类是需要倒时差和倒班的人群。由于昼夜节律和期望的睡眠和工作时间存在偏差,导致这部分人群入睡和觉醒困难。可以通过补充外源性褪黑素,调整睡眠和觉醒时间。另一类是中老年人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松果体逐渐萎缩直至钙化,相应分泌的褪黑素减少,造成生物钟的节律性减弱,导致睡眠减少和早醒。通过补充褪黑素,可以促进入睡,加深睡眠。

  长期服用褪黑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有待验证。医生提醒,如果睡不着是因为焦虑或者其他躯体疾病导致,服用褪黑素就没有很好的效果,而且长期服用褪黑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有待验证。

  由于目前褪黑素对儿童和妊娠期妇女的安全性还没有足够的研究,所以并不推荐使用。此外,患有特殊疾病如抑郁症等人群也不宜使用。“褪黑素有副作用,可能会导致第二天昏昏沉沉,长期吃对血压也可能产生影响。”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教授也强调,要科学慎重服用褪黑素,不能将其当作药品使用。

 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,褪黑素有的人吃了有用,有的人吃了没用,有的吃了不止没用还有这样那样的不适。因此,它并不是万能的助眠剂,而是有相对明确的适应人群,购买和服用含有褪黑素成分的保健品需谨慎。如果遇到长期失眠问题,建议到医院就诊,听取医生建议,必要时接受包括药物治疗、心理疏导和生活方式干预在内的综合治疗,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方法。

  相关链接

  世界睡眠协会推荐十步骤实现健康睡眠

 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,涉及记忆巩固、炎症控制、激素调节、心血管调节以及许多其他的重要功能,所以睡眠时间不足和睡眠质量差将与一些严重的不良健康后果相关。世界睡眠协会推荐以下十个步骤来实现健康睡眠:

  1. 确定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。

  2. 如果你有小睡的习惯,白天的睡眠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。

  3. 睡前四小时避免过量饮酒,不要吸烟。

  4. 睡前六小时避免咖啡因,包括咖啡、茶叶、苏打水、巧克力。

  5.睡前四小时避免吃重口味、辛辣或含糖的食物,不过睡前吃点小吃是可以接受的。

  6. 有规律地锻炼,但不要在睡前锻炼。

  7. 使用舒适的被褥。

  8. 为睡觉找一个舒适的温度,保持房间通风良好。

  9.排除所有干扰噪音,并尽可能消除光线。

  10.把床留着睡觉,不要将床用作办公室工作间或娱乐室。(全媒体记者 张峥)

[ 责编:李然 ]
阅读剩余全文(

相关阅读

您此时的心情

光明云投
新闻表情排行 /
  • 开心
     
    0
  • 难过
     
    0
  • 点赞
     
    0
  • 飘过
     
    0

视觉焦点

  • 消费提示:不建议儿童使用防晒喷雾化妆品

  • 六部门: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

独家策划

推荐阅读
嘉宾: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2 17:3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
2021-04-20 14:38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22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1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5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0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6:4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9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8
加载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