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

正在阅读:家里的这个地方可能会产生致癌物!中疾控发布提示
首页> 健康频道 > 正文

家里的这个地方可能会产生致癌物!中疾控发布提示

来源:人民网2025-10-14 10:43

  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,在日常生活中,厨房油烟常常被视为"烟火气"的象征。然而,它在带来美味餐饮的同时,如果处理不好,则可能会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,甚至可能增加癌症风险。

  油烟中的PM2.5、多环芳烃(PAHs)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s)等有害物质正悄然威胁着大家的呼吸系统健康,世界卫生组织(WHO)早已将厨房油烟列为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,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油烟中的苯并[a]芘列为确认致癌物。今天来一起认识厨房油烟中有哪些有害物质、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,学会如何预防。

  油烟中PM2.5的来源和危害

  近年来,PM2.5对人肺部的伤害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很多人都认为PM2.5只存在于室外,忽略了室内的来源。实际上,在高温油炸过程中也会产生PM2.5,这主要是由于油脂会通过高温气化并冷凝形成油雾颗粒,从而产生了PM2.5及PM10等颗粒物。通风不良时,高温油炸产生的PM2.5浓度可飙至800微克/立方米,超过我国《室内空气质量标准》(GB/T 18883-2022)中PM2.5标准限值15倍。

  PM2.5极为细小,能携带吸附的毒性物质(如多环芳烃)钻进肺泡,进入血液。长期暴露于高浓度PM2.5可能导致慢性支气管炎、诱发咽炎,加重哮喘,还影响肺功能、血压和血糖,甚至诱发肺癌。

  油烟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和危害

  多环芳烃是在烹饪过程中对人体有严重健康危害的物质之一,主要来源于油脂高温加热(尤其是食用油反复使用或高温油炸时)发生的热解和聚合反应。在烧烤、油炸等高温烹饪方式中,油温很容易超过200℃,这时候多环芳烃的生成量会显著增加。

 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不易被分解,主要通过呼吸、饮食摄入以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。它还具有脂溶性,易在生物体内积累,特别是脂肪组织中。

  多数多环芳烃具有遗传毒性、生殖毒性和致畸性。孕妇暴露在含有多环芳烃的环境中,会对胎儿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,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缺陷。多环芳烃还会干扰人类生殖健康,影响激素分泌水平,降低精子活力。

  多数多环芳烃还具有致癌性,如苯并[a]芘,是最为人所知的致癌多环芳烃之一。

  油烟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和浓度受食用油种类、油温、烹饪食物及烹调方式影响。此外,猪油、大豆油和花生油在加热温度超过250℃时还会产生硝基多环芳烃(1-硝基芘和1,3-二硝基芘)。

  油烟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和危害

  油烟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主要包括油脂氧化分解及食物成分(如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)的热解,其代表性物质包括醛类(丙烯醛、甲醛)、酮类(丙酮、2-丁酮)和烯烃类(1,3-丁二烯)等。当油温超过200℃时,油烟中的丙烯醛生成量显著增加。

  其中,甲醛和1,3-丁二烯是1类(确认)致癌物,丙烯醛是2A类(可能)致癌物;另外,丙烯醛和甲醛刺激性较强,短期高浓度暴露可导致咳嗽、眼痛、流泪;甲醛还可能增加过敏和哮喘风险。

  厨房油烟的防护建议

  使用油烟机。烹饪时一定要使用油烟机,还要做到“早开晚关”,即不要等到炒菜了才把油烟机打开,要在开火前启动,关火后继续运行几分钟。另外,还应定期清理油烟机,以免油烟机风道不畅影响排烟效果。在烹饪过程中,尽量保持厨房门窗开启,增加空气流通。

  选择合适的油品。烟点是指食用油加热至冒烟时的温度点,不同食用油的烟点不同。由于当油温高于烟点温度时,容易被高温分解,产生不健康物质,因此我们应根据烹饪温度选择合适烟点的油品。高温烹饪可优先选择大豆油、玉米油、精炼菜籽油(烟点≥190℃);低温烹饪时,亚麻籽油(烟点107℃)、芝麻油(烟点107℃)更适合凉拌或炖煮,保留营养和风味。

  控制油温。食用油的烟点通常在107℃至250℃之间。前面说过当油温超过200℃时就会产生多环芳烃等物质,因此就有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用来减少危害,即不要等到食用油被加热至冒烟,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。

  多采用蒸煮形式。少煎炸,多蒸煮,不要反复使用油炸过的油。烹饪温度越高、时间越长,油烟中多环芳烃和丙烯醛就越多,因此应避免高温长时间烹饪,减少油炸和烧烤等易产生多环芳烃的烹饪方法。食用油反复高温加热时,因油脂分解、食物残渣碳化及氧化反应的共同作用可产生更多的多环芳烃(PAHs),因此建议尽量减少油炸后剩油反复使用的次数。(记者乔业琼)

[ 责编:李然 ]
阅读剩余全文(

相关阅读

您此时的心情

光明云投
新闻表情排行 /
  • 开心
     
    0
  • 难过
     
    0
  • 点赞
     
    0
  • 飘过
     
    0

视觉焦点

  • 世卫组织: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对全球健康构成威胁

  • 亮白纸张为何成为“视力杀手”?

独家策划

推荐阅读
嘉宾: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2 17:3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嘉宾: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
2021-04-21 18:44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
2021-04-20 14:38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本期专家: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
2021-04-20 14:27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22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1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8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5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7:00
嘉宾: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(血液学研究所)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
2021-04-14 16:4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、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
2020-01-22 14:17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嘉宾: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
2020-01-20 15:08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9
本期嘉宾: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
2020-01-20 14:48
加载更多